时间:2022-10-07 02:31:49 | 浏览:614
平泉县县城全景。
平泉新城远眺。
平泉县北城新区一角。
平泉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山沟中建起新型农村社区。图为平泉县桲椤树社区远眺图。
平泉加快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中等城市雏形初步显现。
阅读提示:作为我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和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县,平泉县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依托契丹文化、生态产业等独特优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围绕科技型生态城市、通用航空产业特色新城、冀辽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物流中心“三城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乡发展布局,提升城乡生态环境,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为贫困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树立了“平泉样板”。
“契丹祖源、圣地平泉”。平泉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是契丹始祖发祥地,因清康熙帝见平地涌泉兴赞“圣地平泉”而得名,历史上曾设置过八沟厅、建制市,素有“京冀门楣、通衢辽蒙、鸡鸣三省”之称,县域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个城区街道。
2014年,全县总人口48万人,常住人口18.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0.5%。2015年,常住人口20.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02%,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7.2平方公里。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在平泉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百姓正实实在在地感受着城镇化带来的变化,带出的生活新希望。
三年攻坚,打造冀辽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平泉作为一个典型山区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无疑是关键。”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提出。为此,该县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以建设“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目标,着力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加强城市容貌综合整治,科学构建城市生态空间,推进县域历史风貌特色打造,加速园区产业要素整合,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决定于2016-2018年在全县开展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基本达到县城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指标良好,公共服务供给准确有效,城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空间组织有序,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城市设计规划全过程覆盖,城市现代气息与历史文脉和谐共生,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
实施规划提升专项行动,以发展眼光抓规划,实现以城带乡。按照“全域规划”理念,本着“30年超前、50年不落后”的原则,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高标准编制了《平泉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高铁新区城市设计等规划,以及19个乡镇总体规划和42个中心村规划,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多规合一”,加快建设京承轴线上的“微中心”。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以质量意识抓建设,打造建筑精品。按照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累计投资26.5亿元实施京沈客专(平泉段)、国道101线城区改线等城建项目36个,建设雨污管网80余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县城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投资1.5亿元,以“酒樽”“酒觞”为原型,建成了中国皇家酒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广场,成为全省的标志性建筑组合。
实施园林城市创建专项行动,以生态理念抓绿化,创建森林城市。投资6.5亿元,建设总占地22.4公顷的泽州园、北城区森林公园等公益性公园1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投资2亿元,建成北城新区健康步道、滨河景观带等绿化景观3处,绿道绿廊22.4公里;投资3.3亿元,实施县城北水源等项目6个,给城市增添了灵气、秀气和人气。
推行全过程城市设计,着力推进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提升“契丹祖源、圣地平泉”的品牌影响力。将契丹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打造城市不可复制的特色魅力。投资1.3亿元建成契丹博物馆,契丹饮食文化一条街成为全省特色街区,平泉契丹小镇已报省审核。
以科技手段抓管理,打造智慧城市。深入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在全省率先实施数字城市化管理模式,并将数字化城管平台与公安视频同步接入。同时,逐步整合城市管理、社会治安、自然灾害应急处理等智慧化信息系统,提高城市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化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今年,共计划实施县城建设工程72项,其中:城市规划设计工程13项,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15项、生态环境工程23项,房地产开发工程13项、民心工程6项,目前已开工或组织编制28项。已开工建设契丹水洞、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迁建、中国活性炭科技创意城等项目,确保契丹元素符号雕塑群竣工,建成省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家。
城乡统筹,79个村变身42个农村社区
家住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八家社区的42岁农民许秀焕,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到离家一里远的花卉园区打工,这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在家门口不但常年有活儿干,还能照顾家,收入也不错,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块。”许秀焕快言快语。
2012年以前,许秀焕一家六口住在卧龙镇史家沟村的大山坳里,出行、孩子上学都极为不便。她和丈夫种着4亩多山坡地,偶尔打点零工,供两个孩子上学,除去全家的日常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许秀焕的丈夫刘忠富在八家社区一家活性炭企业上班,一年收入5万多元,小儿子在社区的中心小学就读。
许秀焕的幸福得益于该县中心村建设的推进。八家社区位于距离县城中心6公里的北城区,由八家村和史家沟村合并而成,总面积2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0亩,有8个自然村庄,21个居民小组,1108户,3270口人。按照全县中心村建设统一规划,2011年启动了中心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先置,实行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同步”,推进社区与园区“两区同建”,实现人口、公共服务、产业三个聚集。
农村社区建设(中心村建设)是城乡统筹最好的切入点,站在“抓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高度,2011年,平泉在河北省率先探索实施了中心村建设,从尊重民意、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入手,开启了以“合并行政村、发展中心村、搬迁偏远村、治理空心村”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创新,探索出了欠发达山区县加快城乡统筹的“平泉样本”。
目前,八家社区“一校两院三中心”齐备。即:一所标准幼儿园和完全小学,一所高标准社区卫生院和一所适度规模养老院,村民活动中心、服务中心、商贸中心建设齐全;社区内有物流园区、活性炭产业园、食用菌加工厂等企业10余家;流转土地建设了500亩食用菌园区、1200亩绿化育苗园区、200亩设施菜园区、130亩花卉园区等农业园区。居民通过农业种植、土地对外承租、园区打工、企业务工、运输和服务业增加收入,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
“农村社区化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革,通过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转变,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融合进程。”董正国说。
平泉县以破解土地问题来推动城镇化。通过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指标、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多种措施解决中心村用地问题,同时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努力破解“新农村建设缺钱和城镇建设缺地”两大难题,并对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整合。目前,共谋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申报区5个,可节余近千亩的用地指标。
以合村为基础,撤并行政村,组建农村社区,将多个行政村实质性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打破体制上的壁垒。同时,以新民居为载体,实行“四统一”或“三统一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占地、统一管理、统一施工或分户施工),采取村民联建、村企共建、委托代建、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采取重点扶持、试点示范的方式,分期分批推进,进行高标准建设。
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上,平泉不吝投入。全面整合涉农政策、资金和项目,集中打捆投向中心村。加大县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每年从预算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中心村建设奖补资金。同时,吸引社会资本介入投资。三年来,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约6亿元,用于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待遇。
截至目前,全县79个村“瘦身”成42个农村社区;建设新民居9100套,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改扩建社区道路108公里;在富余出来的600亩土地上,47家重点企业、220个农业园区纷纷筑巢创业,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社区内新扩建小学和幼儿园85所、卫生院(所)56个、养老院9所,每个社区都设立了“幸福互助院”、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购物中心。单杖子村等7个省级中心村示范点有序推进,平泉县被评为全省推进中心村建设示范县。桲椤树社区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产城融合,实现城市、产业、园区良性互动
“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平泉县县长曹佐金说。该县以产业为支撑力促新型城镇化发展,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教一体化”的思路,围绕“三城一中心”发展定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坚持围绕县城周边摆布项目,以平泉经济开发区、会州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提升城市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供给功能。
按照“产业园区化”的思路,该县统筹谋划产业、园区和城镇发展,优化整合园区,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三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166家,平泉经济开发区、平泉会州经济开发区跻身省级开发区,辽河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被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按照“园区城镇化”模式,推进园区建设力度,实施南城区路网、汽车产业园区、油画产业园等9项园区设施建设工程,同时加大了园区用地指标供给,落实产业集群发展用地197.75亩、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用地34.56亩,促进优质要素向园区聚集,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市的互动融合发展。
同时,把发展产业作为中心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产业发展与中心村建设同规划、同实施,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向中心村布局,通过建园区、上项目,调整种植结构,最大程度让土里刨食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产业工人过渡。2012年以来,该县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106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有79个布局在中心村或农村社区。
推进产城教融合发展。全县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教融合,开工建设一中迁址新建,改造老校区基础配套设施,推动教育资源向县城聚集。2016年要在4个省级园区的基础上力争升级国家级园区,逐步将高中和职业教育集中到县城发展。今年,该县继续大力推动平泉经济开发区、会州经济开发区、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辽河源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园区扩容升级,转型省级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发展活性炭、食用菌、设施蔬菜、林果业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壮大航空科技、新能源、生物科技等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年内落地产业配套项目10个以上。
新型城镇化建设,平泉打造出贫困山区群众生活的新希望!
(陈彦华、李建成)
来源:新华网随着数十场赛事的集中举办,中国马拉松奏响了行业复苏的最强音。男子组冲线瞬间。图据组委会在过去的这个周末,既有厦马这种白金标水准的国际性标杆赛事,也有徐州马拉松那样争夺奥运资格的高水平选手竞技舞台……这其中,略显低调的2021岱山
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一把手走流程”换位体验全力打造“办事不求人”的营商环境近日,开封市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换位体验活动,全面贯彻落实“放、管、服、效”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部署。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乡长毛薷瑶在乡便民服务中心大厅以普通业务
扫码看50项为民服务承诺详细内容 4月15日上午,许昌市魏都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暨为民服务承诺新闻发布会。魏都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卫东,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阎鑫,
“红灯禁止通行、绿灯安全通行。”昨日,在中站区新通车的怡光路与跃进路交叉口,新型语音智能人行信号时刻提示着广大群众遵守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出行。此外,道路沿线还同步设置了直饮水设备、分类垃圾箱等配套设施,为群众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怡光路、
芜湖滨江风貌。陈剑 摄 芜湖长江三桥雄姿。(资料照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改革创新、产业立市之路,城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芜湖成为我省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记者 沈宫石 摄 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8月10日,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邀请市融媒体中心、市报社记者,“大禹城”微信公众号及多家自媒体从业人员现场观摩,全面了解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公共文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旅产业培育等工作情况。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以文化旅
来源:本溪日报-本溪网今年以来,邢台市襄都区把发展城市经济综合体作为破解土地瓶颈、促进产业聚集、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牢牢把握“推动中心城市成长”这一布局,着力构建“3444”产业新体系,加快城市经济综合体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城
河北新闻网讯(潘风领、张磊、曹书瑞)田园综合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是实现产业振兴的新支点。近年来,河北省枣强县嘉会镇强化规划、突出特色、精准发力,依托自然资源、特色产业、农业园区等优势,致力于打造集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李明)保定市竞秀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打造品质生活生活城区上求突破、开新局,实施“治理提升”行动,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亮点,着力把城市功能做强、环境做美、特色做优。2021年,竞秀区完善城市功能、深化精细管理、改
清苑新城布局于雄安之畔,建设水平对标雄安,可谓“雄”心勃勃。向外,据山河显要之地;向内,则精修“内功”,项目重新定义交通、教育、医疗、休闲、购物等宜居元素,以8000亩恢宏体量,立志打造一座全龄生活城邦。清苑新城8000亩规划效果图枕山水一